高校为了培养人而存在。世界上原本没有应用型高校,最初的高校都是综合型大学,以传授普通知识为目的,以培养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为宗旨。这正是19世纪英国红衣大主教约翰·纽曼(john henry newman)的大学理想之所在。有人把18世纪后期法国出现的大学校(grande école)看作应用型高校的肇始,果如是,应用型高校发展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应该说,应用型高校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科学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催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但它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很多国家都经历了一个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的过程。要理解应用型高校,有两个要点不能忽视:一是以开办应用性学科专业为主;二是知识活动或知识生产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应用和服务。所以,在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后,在世界各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应用型高校都是主体部分。
(一)欧美国家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应用型高校最初主要是为工农业生产培养技术人才。在中外历史上,直到19世纪中后期以前,工农业生产的从业者还不需要多少文化,不需要接受多少教育,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主要使命在于文化传承。因此,应用型高校也就没有产生的社会土壤。在欧美国家,应用型高校的产生主要有两大诱因:一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生产,它催生了社会的产业大军,工厂企业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工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的操作技术;二是农业生产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农业产业的从业者也需要掌握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型高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早期的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并没有建立起直接的联系。18世纪中期欧洲工业革命爆发后,工农业生产并没有对高等教育提出太多新的需要,零星的需求催生了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办。如普鲁士王国1770年在柏林创立了皇家采矿学院(royal mining academy),1799年创办了皇家建筑学院(royal building academy),1821年又建立了皇家商学院(royal trade academy),后来三校合并成立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koenigli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zu berlin),即今日之柏林工业大学的前身。这应是德国最早的应用型高校。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机器大生产对技术人员、产业发展对专业人员的需要得到了很大的激发,发展新型高等教育成为社会一时之需,但新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顺利。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创办就是新旧两种势力博弈的结果,新势力属意创办一所适应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不同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新大学,但旧势力更希望延续古典大学的精神和模式。两大势力博弈延缓了伦敦大学的创办,但没有使伦敦大学走上古典大学的老路。这所新型高校首次开办了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化学、英文、德文、意大利文以及土木工程学教育,这些都超出了古典大学教育的范畴,使高等教育打上了现代和应用的标记。
应用型高校的第一次大规模发展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赠地学院的创办是新型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1862年,为支持各州发展新型高等教育,美国国会颁布《莫雷尔法案》,拨给各州联邦土地用于举办、资助开办有关农业和机械技术方面的教育,培养农业和农业机械方面所急需的人才。到19世纪末,赠地学院发展到69所。政府大规模地资助高等教育发展在当时世所罕见,它使得美国现代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开始形成。与美国此前所创办的其他高校相比,赠地学院是一种新型高校,从办学理念到办学模式表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般而言,在国际上,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后半期。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发展应用型高校有两个基本动力:一是被二战破坏的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和经济的恢复建设,各种经济和民生设施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各类建设人才;二是二战结束以后,军事技术的民用化孵化了众多新兴产业,社会生产能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应用型人才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这就为应用型高校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奠定了最牢固的社会基础。所以,20世纪中期以后,大批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创办起来了,尤其是理工类、科技类高校和职业类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建立,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发生了重要改变。总体表现是应用型高校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层次、水平、类型的应用型高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如此,传统大学也毫无例外地加强了应用性办学导向,增设了应用性学科专业,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整体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
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滥觞一脉相承。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兴起于清朝末年,在京师大学堂等综合型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同时,应用型高校也建立起来了,以满足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如中国矿业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应用型高校先后得到开办。但总体上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应用型高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数量少,作用有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中,新建了一大批直接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专门学院,而且全国高校普遍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专业教育模式,专门学院 专业教育模式构成了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专业教育模式 行业部门办学体制塑造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价值导向,即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应用型高校建设缓解了当时国家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历史地看,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并不顺利。在政治运动频繁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冲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高等教育秩序逐步得到恢复,高校专业教育模式得以延续,但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除了人才培养,还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经济体制和企业生产要求与以往有了不同,高校与企业的关系已经不是深度融入的关系。高校开展学科建设的目的往往主要在于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办学与企业的联系逐渐淡化。世纪之交的行业部门办学体制改革更使企业与高校之间原有的联系从体制上断裂了,脱钩后的校企之间变成了协约关系,市场成为双方联系的纽带。应用型高校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了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道路,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受众群体越来越多样化;新建高校越来越多,既有本科高校又有高职院校。不论是较早创办的还是新建的,各类高校都表现出应用性是短板的问题。21世纪初期开始,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打造应用性办学特色,追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应用型本科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新尝试。当然,这里所说的应用型高校与前述应用型高校已有所不同。近年来,建设应用型高校更成为中央政府的政策主题,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要求。各地将应用型高校建设纳入政府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制定了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计划,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建设要求。如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发布《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分两批公布入选支持单位名单,共36所高校获得山东省财政支持建设资金。政府强力介入,为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部动力。
(三)应用型高校的特点
历史地看,应用型高校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而建立的一类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行业部门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应用型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类型和层次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往往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力军。由于应用型高校是为了满足社会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它存在的逻辑和办学组织机制具有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三“实”上。
1. 办学目的的实用性。不论中外,最初创建应用型高校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弥补传统(古典)大学的不足,为社会产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人才培养而言,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尤其是20世纪以来,传统大学也越来越重视培养社会产业部门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就导致两类大学原有的鸿沟越来越小,共性不断增强。即便如此,应用型高校办学目的的实用性仍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主要特点之一。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的,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以实用为准则。实用目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二是满足社会实际生产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实用目的的发扬光大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功能,渲染了学校文化新内涵,尤其是令人才培养的德化教育打上了职业和应用的烙印。
2. 办学面向的实际性。应用型高校直接面向社会现实需求办学,为各行各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提供能解决装备和技术工艺问题的科研服务。凡是校名中有行业部门字样的高校一般都可以认定为应用型高校,如校名中有石油、化工、航空、交通、建筑、农业、医药等名称的,可以归入应用型高校之列;一些在校名中没有行业部门标志,但具有通用的生产和技术应用导向,如含有工业、科技、理工、工程、技术、职业等字样的,也可以归入应用型高校。还有些高校虽然校名中没有标志其应用型导向的文字,但在其办学宗旨和发展愿景中包含了面向行业部门实际办学,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可以归入应用型高校。这些高校办学的针对性强,实际效果往往也比较明显。
3. 办学过程的实践性。应用型高校对实践性的要求更高,在办学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实践导向的办学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技术研发和工艺更新改造,以达到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各行各业需要的实用性办学目的。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实习和工程训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完善毕业设计环节。此外,应用型高校还特别重视建立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采取各种途径直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工艺升级改造,为事业单位提供思想和智力咨询服务,创建产业园或科技园,成为科技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发展政产学研合作办学关系,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创新源泉。
应用型高校的“三实”特点体现在办学的各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型高校办学只能有“应用”,不能有其他办学内容和形式。在这一点上,有些高校在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探索中陷入了认识误区,包括:应用型高校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开展应用性科研,不能培养学术型人才,不能开展学术性研究;应用型高校只能开办应用性学科专业,不能开办基础学科专业;应用型高校只能服务行业或地方,不能服务更广泛的社会需求,不能以服务人类和普世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为目的,等等。如果不转变这些认识观念,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可能误导学校办学和发展方向,甚至制约学校发展后劲和潜力,影响学校向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