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评价?自评自问9个问题吧!-下载亚博

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评价?自评自问9个问题吧!-下载亚博

他山之石

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评价?自评自问9个问题吧!

作者:师培联盟   时间:2022-10-08   点击数:
许多教师上完课后心中无数,不知道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课程评价要求,往往要等督导专家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以下9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达标。

这9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


1.明目标
就是一节课或一门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


2.自主学
就是自评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

3.合作探
就是自评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

4.精点拨
就是自评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

5.整建构
就是自评自己是引领学生整体建构还是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之中?


6.找规律
就是自评自己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

7.巧组织
就是自评一节课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活而不乱? 


8.高效率
就是自评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并高效率?

9.人人清
就是自评一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新学期开启,老师们正在对上课进行充分准备。如何上好一门课?如何上好每一节课?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汇聚中心同仁和一线教师的智慧,梳理了教师上好一门课和上好一节课应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期待引发大家对如何做好教学进行深层次思考。


第一部分


开课之前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一门课,在开课之前及之初,请考虑:


一、总体定位方面


1.这门课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包括:

  • 设置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
  • 学生是否具备了本课程所需的基础(应做实际调研)?
  • 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有何影响?
  • 若为通识课程,这门课对本专业以外的学生意义何在(如拓展视野、提升思维水平、丰富认知结构……)?

2.选课的学生有何特点?其本学期的总体学习压力如何? 若课程以外语为教学语言,学生的外语能力是否足够(应做实际调研)?若不够,如何应对?


3.是否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过学生学习这门课可能会遇到的难点?如何应对这些难点?


4.根据课程定位和学生特点,应如何设定这门课的教学主线(主要理论、重要内容、表达顺序……)?


5.选用的教材或资料是否与课程定位及学生基础相适应,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应做国内外多方调研)?


6.这门课以往的教学中有何可改进之处?

总体策略:
一门课在一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学习本课程知识后,转化为社会实践中的具备的能力。表现在生产中,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发展岗位是什么?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课程的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


二、学习目标方面

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强化哪些思维模式(如逻辑推理、想象力、不懈质疑、包容异见……)?


2.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该能够自行梳理并表达出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主要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3.学生应该取得哪些学习成果(作业、作品、考核成绩……)?其水平如何?是否与课程定位相符?


4.期待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何种变化(如激发起了……兴趣、矫正了……态度、认识到了……意义等等)?

目标策略: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也是如此。


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就行了,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的方式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也不要机械的套用三维的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写在教案上可以,告诉学生就显得有些呆板。

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就是把一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达标了。


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如学习数学中的“勾股定理”。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什么是勾股定理”就有点太简单了,学生把书上的定义读出来或背下来就算达标了吗?还不行,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

可变成这样的问题:
“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勾股定理吗”?这一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知识目标(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过程目标(能够自己举例说明);如果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就有了态度和价值目标,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编成:“你能够用勾股定理的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吗”等。

当然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包含三维性,但至少要包含两维:即“什么知识与技能”和“如何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三、教学活动方面


1.为达成上述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应有哪些?


2.如何让学生知晓并认同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和自身责任?


3.如何根据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为各部分教学内容分配时间、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或表达方式?


4.怎样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 怎样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能否尽可能地让课程内容可视化,以帮助学生学习?
  • 设置哪些相关情境(生活经验、既往知识、真实问题、学科前沿……)会有利于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
  • 怎样引导学生及时输出所思所学(提问、讨论、测验、作业……)以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5.教师应以什么样的言传身教和思维方式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施加积极影响?


6.安排哪些学习活动(如讨论、小组活动、展示报告……)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结构策略:
教学活动中,明确结构。教材多为模块结构。每个模块就是一个主题,一个整体。教师在备课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备一节课的习惯,按照单元备课,把一个单元看做是一个整体,整体安排和设计。


要引导学生领悟编者的意图,理清一个单元的结构脉络,而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的碎片。在教学一篇课文和一节教材时,也要整体建构。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一个单元和一节教材,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状结构而不是点状结构。只有网状结构的知识才便于理解和记忆。


四、学习效果评价方面


1.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和呈现出的思维模式(如观察哪些现象、布置哪些作业、组织哪些测验……)?


2.如何判断学生对这门课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达到了预期目标(如借助于学生做的思维导图、创作的作品、考试考核……)?


3.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作业、作品、方案、报告……)达到的水平?评价标准是否与设计的学习目标相对应?


4.如何了解和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的变化?


5.按上述方法进行评价,能否保证学生成绩分布的合理性?
 
评价策略:
多维度的评价是检验学生从心里感悟、思维变化、到知识梳理和能力转化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项目任务,设定指标,记录过程的方式,从而考核学习对学习的掌握和领悟。


第二部分


上课之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每节课上课前,请考虑:


一、总体定位方面


1.这节课在整门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如全课鸟瞰、引入新知、巩固旧知、融会贯通……)?


2.这节课的教学主线(教学内容及进程)是什么?


3.学生是否已经做好了学习的准备?可能的难点及应对策略是什么?


4.这节课应为下节课做些什么准备(如课后作业、知识铺垫……)?

二、学习目标方面


1.基于自己的理解向他人讲清楚哪些知识?


2.会应用哪些原理、方法、技术、技能……?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何种变化?


三、教学活动方面


1.哪些教学活动最有利于达成上述学习目标?


2.怎样合理分配这节课的时间?


3.怎样开始这节课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4.相关的知识可以借助视觉工具表达吗?


5.可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情境(如结合学生既往知识、生活经验等讲故事、提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重点和难点)?


6.可以通过哪些活动(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展示报告……)“迫使”学生输出自己的所思所学并使你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你准备了哪些“预案”来引导学生渐进思考?


7.怎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施加积极的影响(如教师表现出对所教内容的热爱及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学习效果评价方面


1.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通过课中提问、讨论;课间交流;收集“小纸条”;要求学生画“思维导图”;布置并及时批改作业……)?


2.如何根据学生表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与课程进度?



对于一节课的策略

自主学:对于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老师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我们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的引导,绝大部分学生是能够自学课本的。


书本上的知识先让学生自己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在自学指导这一环节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合作探: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


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


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是不会的问题,会的问题就不要讨论了,要注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而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为后边的点拨做准备。


巧组织: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精心设计,试图取得最佳效果。但一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每个环节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有些教学环节单就本身来讲,可能是创新,但在整节课中可能是个多余的环节。比如有的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们就要挖苦心思的考虑如何创设情境。


其实有些课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再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有的老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讨论一番,好像不讨论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的课。

其实有时候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有必要讨论,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老师就不要讲了。


一切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时有些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不要机械的照搬教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要做到环环相扣,目的明确,不能太随意太零碎。教师的随意性太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没有完整的独立自学的时间。


高效率: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高质量的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果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适度合理,在下课前就应该达标。当然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可以有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下课前有一个测试卷,让学生做一做;另一种方式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基本知道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


所谓高效率是指用少的时间取得高的教学成果。这里既有量的问题,也有质的问题。一节课的教学容量和密度不能太少太小,有些课看起来很热闹,像肥皂泡一样,下课后学生没有多少所得,这样的课不能算是效率高。


另外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熟练程度,对学生思维的开发程度和情感的影响力度等等,都反映了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人人清: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不可能一刀切,但对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许多学生成为差生,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被老师关注到,有些知识成了夹生饭,日积月累,就成了学习的障碍和疙瘩,慢慢的就成了差生。